期中評量

現象一:
考完了,發考卷時,孩子知道自己考幾分後,便開始詢問「別人」的分數,不斷的要求孩子對自己負責、跟自己比,但孩子還是……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們檢討自身,我們是不是不經意的,也用比較的方式,對他們評價?
姐姐考多少分……隔壁的某某考幾分……跟你同班又同安親班的比你高分……」

現象二:
「老師,我考這樣會被我爸爸打。」
「完蛋了,我媽又要唸我了。」
「這題錯安親班老師會罵死我。」
師長們要做的,不是看到分數就責備他們,或急著要送補習班,或請安親班老師再嚴格一點。
當考試變成機械式的練習,或是一分打一下,「學習」會在孩子心中等同於「夢魘」。
孩子正處於小學最困難、最辛苦的學習階段(數學、社會有些概念及知識量是六年中最難、最多的),師長們給予一
頓責罵毒打,只是推他們入谷底。
孩子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協助、鼓勵、一雙拉他們一把的溫暖雙手。
但難免難免,爸爸媽媽會把「
關心(ㄋ ㄨˋ 一ˋ)」放臉上,「叮嚀(ㄌㄠ ㄉㄠ)」放在嘴邊。請先忍住,不讓自己失控,因為未來遇到的困難挫折,只會多不會少,請記得他們需要的永遠是正向的激勵,不要讓孩子們先放棄了自己。
現象三:
「老師,我的打擊評量惡魔計畫表不見了!」(我的老天鵝,你根本沒有執行吧!)
「老師,我都沒有寫。」(還算誠實)
孩子升上高年級,自主性增強,是學習開始自己規劃準備考試的時機,指導孩子利用計畫表安排複習進度,讓孩子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但,孩子會有惰性,我很清楚!考完試後收回來的計畫表,是我檢核孩子是否能自主學習的重要依據,有一大半的孩子,每日的收穫或感想欄位是空白的,也有半數以上的孩子考完的心情紀錄和檢討完全空白,會有這樣的情形,應該是孩子認為在週五10:15,所有科目考完的那一刻,他就已經徹底從考試中解脫,不需要回首一下自己是否需要調整?再加強哪一個部分會更好?甚至週一回收試卷時,全班訂正完考卷的,以個位數計。
在所有教育經典書籍中,都明白揭示評量的目的,一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並適當地調整自我 學習的進度;二是幫助教師了解自己教學的成效,並診斷及協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長久以來,孩子被環境制約的對評量的反應,考完就好了,我需要再檢討,並且再翻轉一下孩子的看法。
以下為班上用心的同學寫的計畫表,供大家參考。(這張表會做為一次綜合活動領域成績,不見的以最低分70分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