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話的三則小故事

第一則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髒東西掉進鍋裡了,他連忙又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於是便把它吃了。
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弟子。
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塗說的呢?」​
第二則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繫好,等到弟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鬆。
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的問:「大師,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鬆呢?」
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鬆開,可以透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與憔悴。」
「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
「他能細心的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熱心的告訴我,這種熱情的積極性我一定得好好鼓勵,才不至於澆熄了他心中的熱情,而教他表演的機會很多,可以下一次再說。」
第三則
有位年輕人,各方面都很優秀,卻常出言不遜。
一回,村子裡來了一位禪師,年輕人對禪師說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話,正當別人批評這個年輕人,年輕人振振有詞地說道:「不就是幾句話嗎,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嗎?」
禪師從口袋裡取出了幾顆釘子對年輕人說:「你去把這幾顆釘子釘在樹上。」
年輕人按禪師的話去做,把釘子釘在了樹上。釘好後,禪師又說:「去把釘子取下來。」年輕人沒有說什麼,又回到了樹下準備把釘子取下來。
可是年輕人費了半天的勁,用各種工具折騰了半天才取下了一顆釘子。
禪師來到了年輕人身邊,用手指著那個釘子留下的痕跡說:「就是拔出來,那又能怎麼樣呢?樹幹上不是還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嗎?」
禪師又看了一眼年輕人,接著說:「對別人有所傷害的話,就像釘子一樣,儘管你能取回來,可是你留給別人的傷害就像釘子留在樹上的疤痕一樣是永遠消除不了的。」​

國語第三課〈說話也要停看聽〉主旨在告訴孩子,說話之前先靜下來,看場合說話,還要拿捏說話的分寸。給孩子們以上三篇故事,讓孩子與家長一同閱讀後,一起思考:對於家中曾經發生過的衝突, 是否可以參考或借鏡三則故事的內容,而有更好的處理?

蔡理心
衝突:誤會,比如:XX做錯了事,而OO被冤枉……
思考後:要先釐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再來評評理)事情不要總是先看表面,而要深入了解,才不會誤會他人,這樣被誤會的人心裡也會很難受(冤枉啊…)……
黃士宸
做事前想清楚、互相溝通、體諒他人,才不會有誤會。…。
第二題是陷阱題,因為文中沒有提到要大師的弟子幫他繫上鞋帶,但又非答不可,所以我選了一個和文張內容相近的答案,而不是沒有依據的答案。
邢豫家
有一次在我家電梯門前,我爸爸要幫我拿包包我和他說都已經要到家了,並和他說不用了.
我覺得 我可以直接把包包給他 並且和他說謝謝
凌采溱
有次爸爸以為我在看影片摸魚就罵我,但我是在查字,這就可以參考第一個故事,要先問清楚事實的真相,眼見不一定為實
劉品巖
之前有一次出去公共場所時,拿到一包零食,吃完後想找垃圾桶丟掉包裝紙,但由於不熟悉位置,不斷走動尋找,被爸爸誤會:「好好站著等!不要亂跑行嗎!」但事實是在找垃圾桶不亂丟垃圾。因此,看到別人任何一個舉動,不要只看表面就亂下決定,應該要先了解做這個行為的前因後果,眼見不一定為憑。否則,不但使自己難堪,別人也會很無辜。
龔品析
有時候我生氣時會把氣出在弟弟身上,他會覺得很委屈,跑去角落躲起來自己哭。也許下次可以把不滿的情緒寫在小日記中,不要把脾氣發在家人身上,因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擁恩
有,第一則
有一次用電腦的時候,我在查功課媽媽卻以為我在看影片
潘帛宏
我:有一次媽媽在我寫作業的時候就進來我的房間,看到我在滑手機,她就說為什麼你沒在寫功課在滑手機,我要沒收你的手機,我跟媽媽說我沒有在滑手機,這個作業是要我們用手機去完成的。媽媽後來知道後才發現自己誤會我了。所以有時候我們還是要近距離去觀察去證實他才能發現他所真正在做的事情是什麼,不能隨便就認定別人所做的事情是不對的
媽媽:確實,我應該選擇相信他一定是功課有需要才用手機,不可以一開始就設想他是在偷玩手機。所以呢先相信孩子然後再來問他為什麼這樣可以減少很多親子衝突。
李沛珊
眼前看到的是時不一定正確,不要誤會別人。
譚斐瑄
1.在我的印象中,家人之間沒有發生過吵架,因為吵架時可能會說一些很難聽的話,因此可能會傷害到對方,等到這些事情結束之後,對方也可能有被刺痛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2.我們不會拿對方的缺點開玩笑
劉恩瑜
恩瑜說:跟奶奶有發生過食物都爭執,但我知道奶奶是為我好,所以我會順從奶奶的意思,避免奶奶傷心。
媽媽說:當發生不愉快篩,會用第三則的故事用來比喻開導讓我明白。
黃冠博
線上上課時,爸爸以為我在看影片,因此在下課時爸爸質問我,但其實我在查資料,後來,我和爸爸討論,因為我覺得我已經高年級了,所以我覺得爸爸可以再更相信我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李宸愷
宸愷有時會反應爸爸媽媽沒有聽他說,都會誤會他,我們(爸媽)也承認我們有時一時情緒上來,沒有實際去了解前因後果,導致宸愷十分挫折,也有再跟他再好好溝通,表達我們的自我醒思,但我們也有話要告訴他,他時常以非常‘簡要‘的方式陳述事情,導致我們常常有聽沒有懂,進而誤會了他的意思,我們非常希望他能學習在各方面完整陳述他想表達的事情,而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能聽懂他簡要的陳述模式,這十分重要,希望他能將這個問題好好思考改善!
詹宸軒
之前有一次我很大力的打了弟弟一下,事後爸爸媽媽要我跟弟弟道歉,雖然最後弟弟原諒我了,但還是對他留下了一個陰影,他常常說出很怕我打他,所以我認為兄弟應該不能打架,而是和他好好地說清楚,才不會對他造成傷害。
童筱蓁
有次在安親班考前複習已讀書很久了,回家時玩了十分鐘電動,那天爸爸剛下班搞不清狀況就罵人,他犯了一到三個故事的問題,1. 沒搞清狀況誤會 2. 不用正向鼓勵。3. 說難聽話傷人
媽媽與爸爸溝通後,讓爸爸了解要更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鼓勵取代責備是更好的方式
邱尚程
要好好的溝通,不以一生氣就口不擇言,為了避免生氣時口不擇言,所以生氣時可以先把分開,等彼此冷靜了再溝通。
孫唯真
家中的長輩常常看到或聽見弟弟哭鬧,便以為是我欺負弟弟,明明是他先在我認真讀書是前來搗亂,當我制止弟弟的行為時,他便哭鬧不休。爸媽便以為是我教訓弟弟。但是當他們問我事情的經過時我和弟弟便會各執一詞,讓爸媽不知該聽誰的,可是媽媽的理念就是兩個人都有錯,只是誰錯的多而已,所以就一起處罰。
陳資鈞
確實可以借用三則故事的內容,讓我們看見彼此的信任和對別人的認識。
許安絜
平常有時候,會因為只看到當下,就開始認定一定是事實,就會開始起衝突、吵架,但後來知道了事實,雖然解決了,但留在彼此之間的傷痛還是殘留著⋯
侯彥彤
衝突:某天,哥哥應該要洗碗的,隔天,叔叔看到碗沒洗,並且告訴阿姨,阿姨很生氣,結果看到碗已經洗完了,後來發現是我幫哥哥洗的碗,阿姨十分生氣的問哥哥碗為什麼沒洗!結果是哥哥壓根子沒聽到阿姨下的指令!
所以眼看和聽到的不一定是徵象!所以要再三的確認才能下結論。
莊博仁
有一天大姐和二姐,只因為一句「無心」的玩笑話,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在冷靜思考下,相互道歉,化解危機。
所以說話是一門藝術,稍微停、看、聽,事情就不會變的複雜,設身處地的為他人思考,一切問題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和平相處」,人與人之間,更能感受到,彼此的情誼!

采依
爸爸:孩子的思考方向往往是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理解的,但是我會盡量抑制當下發怒的情緒,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與她聊一聊,也讓她解釋原由。
采依:家裡很少發生衝突……都是我單純的被罵而已。有時候我不能理解爸媽處理事情的方式有什麼良苦用心,自己雖然覺得委屈,但卻不肯說出口,造成更大的誤會。我想,我會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嘗試和爸媽達成共識。至於能不能真的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