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及過量甜食,讓孩子學習力低落、脾氣差

零食及過量甜食,讓孩子學習力低落、脾氣差

 

2016年9月22日/作者: 

原文出處https://www.leaderkid.com.tw/2016/09/22/%E9%9B%B6%E9%A3%9F%E5%8F%8A%E9%81%8E%E9%87%8F%E7%94%9C%E9%A3%9F%EF%BC%8C%E8%AE%93%E5%AD%A9%E5%AD%90%E5%AD%B8%E7%BF%92%E5%8A%9B%E4%BD%8E%E8%90%BD%E3%80%81%E8%84%BE%E6%B0%A3%E5%B7%AE/

有媽媽留言問我,孩子愛吃糖及零食,會不會也是他愛發脾氣、情緒比較差的原因?我說,太正確了,有幾個研究必須讓大家知道

零食讓身體重要營養素缺乏

 

研究發現,愛吃零食的孩子,身體容易缺鋅、缺鐵、缺鈣,這些都是讓大腦順利運作的重要營養素,長期缺乏就會影響學習力及情緒管控的能力。

很多爸媽知道不能缺鈣缺鐵,但如果身體會缺鋅,那會怎樣呢?跟孩子息息相關有兩點

1.雙盲研究發現,鋅可以減少感冒症狀,幫助感冒復原。所以,孩子會不會一感冒,就要拖很久才會好呢?少吃零食吧

2.身體內鋅濃度,控制味覺的靈敏,過低會造成唾液中的酵素缺乏,引發味覺喪失。這或許也是吃零食,變的更挑食,吃不下正餐的原因。所以,少吃零食吧~這篇零食教養學,說什麼也要分享給大家

零食讓血糖快速震盪

 

零食都屬於高GI的食物,這類食物不只讓孩子味覺失調,也會引起血糖急速震盪,讓情緒高低起伏。經常吃的孩子,也會出現類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所以家長要更謹慎提供及限制。

零食及糖,讓過敏發作,情緒變差,陷入惡性循環

 

近代的醫學與科學,一直在追「身」與「心」的交互作用,在兒童的健康,也發現了影響心理會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

一項刊登於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期刊的新研究發現,壓力會使過敏發作。過敏專家醫學博士Amber Patterson表示,有較多過敏次數的患者較易有負面的情緒,這可能是導致較多發作次數的原因。

零食就是零食,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主要照顧者,常常合理化一些不太正確的教養行為,例如讓孩子吃零食。常聽到的有:

1.這是日本的餅乾耶!這是哪一國的糖果耶!!~~~

=>那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是零食?而且還不是一堆色素、香料、防腐劑…有時候標示,反而會因為他來自國外及進口,我們就忽略去看,根本沒有比較好。

2.就是因為正餐都不吃,所以孩子肯吃這些餅乾零食,比什麼都不吃還好~~~

=>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零食通常高鈉又很香,所以當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味覺,但吃多了,習慣了,正餐又怎麼會吃?所以正餐吃不下,其實是因為知道後面有零食可以吃。

3.哪有什麼不能吃?你們小時候還不是都這樣吃長大的~

=>這真是一個隔代教養大大的迷思。

第一、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零食的種類?

第二、我們小時候的零食,哪有像現在的零食,加入這麼多複雜的東西?

第三、現在都變相成由孩子來決定吃什麼的,挑食行為嚴重,我們小時候,有什麼就得吃什麼,教養環境大大的不一樣了。

一直供應零食,正餐吃不好

 

有時候大家都放錯焦點,關心自己在正餐內加的鹽會不會太多,挑斤減兩的,就怕孩子吃太鹹。其實,不斷讓孩子吃零食,裡面加了一堆有的沒的,才會味覺失調,結果正餐變的一點都不好吃,就吃不下。這不是愛,是”礙”,一點討論的空間也沒有。

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4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很高,是挑食的高峰。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飯,沒甚麼味道,自然就越來越不愛吃了!

1.一日的營養素應平均分配於三餐

 

依據衛生署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4-6歲女生兒童每天需要熱量1650卡,男生兒童每天需要熱量1800卡。

建議一天飲食如下:一日的營養素應平均分配於三餐

2.加工食品容易引起過敏

 

因為兒童活動量大,往往每日需另外再補充1-2次的點心,來補足熱量和營養。但是點心不等於零食,而是分量較少的正餐,盡可能選擇少油、少糖、少鹽和少加工的食品為首選。

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加工過的食品更要少吃。點心盡可能包含三大營養素(穀類、蔬果和奶蛋),如蔬菜肉醬麵,並請在餐前2小時前提供,以不影響正餐食慾為主。

3.避免強硬態度/順從孩子進食

 

此階段兒童自主選擇性高,對食物較明顯的喜惡程度,可讓孩子對自己飲食有適度選擇性,同一類的食物選一樣即可,如綠色蔬菜只吃一種。不要使用強硬態度和批判孩子的方式要求孩子進食,也不要一昧的順從孩子。

4.營造用餐氣氛

 

用餐前提醒孩子手邊活動告一個段落,營造用餐氣氛,讓孩子養成和家人一同用餐的好習慣。

5.鼓勵讓孩子自己吃完

 

盡可能在共同用餐時間約30分鐘內,鼓勵讓孩子自己將食物吃完,避免因趕時間而幫忙餵食。

6.烹煮方式多樣化

 

家長要盡可能讓提供的食物豐富化,烹煮方式多變化,甚至偶爾像外面販賣的食物類似,讓孩子覺得家裡的食物很好吃的感覺歐!

7.帶孩子認識食物營養的好處

 

生活中家長可提供食物營養的教育機會,告訴孩子每種食物帶來的好處。

8.讓孩子參與食材準備

 

家長要帶領孩子和食物當朋友,讓孩子參與準備食物,特別是味道較重的食物如大蒜等。讓孩子一起剝蒜頭,一起剝洋蔥和剝柳丁等。讓孩子了解食物並和食物當朋友,逐漸地接受不愛的食物。

9.訓練孩子使用筷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使用筷子,家長平時可以讓孩子練習使用夾子夾東西,有助於手部肌肉發展,讓筷子用起來更順手喔!

10.每日提供適當的活動或運動

 

讓孩子有足夠的活動量,可增加食慾和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