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教會孩子的四件事

體育課教會孩子的四件事

體育是非常需要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才能有好表現的課。好的體育課能教會孩子許多比運動技巧、贏得比賽更重要的事。

一‧培養運動習慣,比教會運動技巧重要

「強教基本技巧可能讓學生畢業後,覺得終於可以擺脫體育課,永遠不再運動。給他興趣,不論人生到了哪個階段,他都想去運動。」這是今年得到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體育老師許智翔從「教技巧」轉向到「給興趣」的心路歷程。

每週兩節的體育課,要教會諸多運動技巧實屬不易,但用些方法,卻可以讓學生培養運動習慣:

1. 從樂趣出發

「我很喜歡體育、很認真上課,可是很挫折,為什麼學生離體育愈來愈遠?」許智翔說起他初任教師時的困境。

後來許智翔捨棄「教會運動技巧」的堅持,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喜歡體育課。他改良器具、修正規則,讓學生比賽。教排球時,以沙灘球取代排球,改變規則降低排球技術門檻,當學生在學習單上寫「我第一次玩排球就愛上這個運動了。」他知道他的目的達到了。

2. 建立目標、給予獎勵

光靠幾堂體育課竟要「培養一生愛運動的習慣」的確有難度,如果可以從學校活動做起會更有效。

新北市樟樹國小舉辦「樂活環島馬拉松」,班上每個學生跑操場都可以累積「環島里程數」;跑到做記號的城市可以兌換名產,完成環島的班級還會獲頒大獎牌。現在每一節下課,操場都有學生在跑步。

台北市麗山國中有「運動達人」計畫。每個學生都會拿到一張「運動時間儲值表」,只要運動時間超過三十分鐘就可以自行登記在儲值卡上。期末學校會公開表揚累積運動時間最多的運動達人。

二‧學習運動家精神,比贏得比賽重要

創造競賽機會使體育活動變得有趣,孩子的努力也會有目標。但「贏得比賽」應該是運動的「動機」而非目的,體育還是要回到教育的價值:是否全力以赴?是否遵守規則?是否尊重裁判?遇到困難時是否仍展現毅力,努力完成?

葉靖雯還是新手教師時很喜歡去看資深老師教體育。她看見一個將體育上得很好的老師,「打棒球時,他們班的女生很樂意去揮棒,那就是成功。好的體育課不用學生去追求第一名,但能讓他們願意去嘗試,失敗了再試,勝利了也不驕傲。」

在中華民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為國中小學生辦的「全國小鐵人錦標賽」中,每個抵達終點的選手都可以衝線、披彩帶,有人遞水和毛巾。這些尊榮在其他比賽中只有「冠軍」才有,「鐵人三項的精神是永不放棄。當他跑完全程,就是一種勝利,」。

但是,體育競賽到底是品格教育的最佳場域,還是優勝劣敗的殘酷競技場,老師扮演了關鍵角色。

三‧團隊合作比個人英雄重要

曾獲得power教師的蘇明進認為,體育課是最容易做班級經營、凝聚班級意識的一堂課。學生也在比賽中學會規則,只要有人不遵守比賽規則,只要有人只在乎自己的表現而不在乎團隊,就是一場失敗、不好玩的比賽。

很多學校也會藉體育比賽提升班級凝聚力。新北市光榮國中會刻意在每個學年一開始舉辦拔河比賽,「這比賽很適合凝聚團體意識,幾乎全班參加,不涉及選材,老師和學生更快熟悉彼此,」校長楊尚青說。

當老師在體育課幫每個孩子找到舞台,「團隊合作」會更有積極意義。

在小學推動創新體育教學的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所長周建智觀察到,團體中總有體能差、但想法策略還不錯的孩子。他會訓練這孩子當小組組長,比賽時這孩子可能無法下場,卻可以提供很好的戰略。「不要讓體能差的小孩被邊緣化,他應該在團體中有自己的功能,」周建智強調。

許智翔則在比賽的時候,讓沒有上場的學生當記錄、觀察員、裁判。比賽結束,許智翔會強調,一場好比賽是許多人付出的結果;像王建民的成功除了他的天分和努力,還有經紀人、行銷人員等。

四‧不只四肢發達,更要頭腦不簡單

「沒有一場比賽會有一樣的結局,製造出的氛圍與情境也不同,」周建智認為,運動競技場上就是小型的社會縮影,帶著學生思考如何修改戰略贏得比賽,是很好的大腦活動。他會縮短熱身與練習基本動作的時間,在每堂課創造競賽與討論機會。

許智翔平時還會拍下學生練習和比賽的影片,剪輯後製後播給學生看,讓學生討論自己在比賽時的盲點,以及如何修正。他曾經帶著一個沒有贏過任何比賽的班級看班上的接力賽畫面,討論如何讓成績更進步,並擬出作戰計畫。

即使體育從來不是學校教育的「主流」,仍有很多老師認真的在崗位上,想要透過體育課多帶給孩子一些東西。他們掌握的原則是:這是一個透過身體的活動來進行教育的過程,教育的終極目標沒有變。除了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外,更希望孩子透過體育課的學習,成為一個肯定自己、欣賞別人,有能力溝通、合作且生活得很好的人

Comments are closed.